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0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26篇
管理学   109篇
民族学   5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95篇
丛书文集   449篇
理论方法论   240篇
综合类   2053篇
社会学   386篇
统计学   39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263篇
  2010年   226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新课程下的教育评价:趋势与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结合国内外正在进行的评价实践,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新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在评价主体上呈现出主客体之间渗透的互动过程;在评价目标上强调鉴别性与导向性并重;在评价方法上注重质性与量化之间融合的多元化走向;在评价途径上突出目标性和过程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因受五四新思潮激进反传统的刺激,吴宓等留美生于1922年春出版<学衡>杂志,发表了大量的反思、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言论,充分展示了对现代性追求的独特禀性,形成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重镇学衡派.学衡派既反对激进反传统的情绪化态度,又不赞成以西方晚近某家某派标举西方文化的文化观,而是主张新旧相对论,认为古今中西文化当明其源流,融会贯通,以建设真正的新文化.学衡派现代性源自传统的观点与新文化运动现代化即西化的立场构成对立互补的关系,代表着另一种文化启蒙,当给予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新约圣经对于死亡有其独特的信念与看法。概括说来 ,新约对死亡的看法包含着几个方面的含义 :灵性的死、旧我的死及身体的死。本文主要探讨了后两个方面的意义 ,认为正是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新约死亡观的主要特征。首先 ,人可以活着经历自己 (旧我 )的死 ;如果从生存论层面来解释其末世论的意义的话 ,那么这种自我认同的转换正表明了旧我之死的深刻含义。其次 ,身体的死如果意味着人在此世之存在的结束的话 ,新约并没有将其看作是人之生命及其身体的结束。死亡乃意味着是个人生命或身体存在形态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4.
陈望道的美学思想在中国近现代美学发展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在西方、传统、现代三方会谈的文化语境中 ,陈望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 ,建构起科学前瞻的美学体系 ,成为我国比较系统地勾勒出现代美学基本理论框架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初,苏维埃俄国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进入恢复建设时期,但经济发展却面临着严重的主体动力危机,其重要原因在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缺乏对劳动群众的利益关怀。对危机的反思使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实现了经济发展动力问题上的利益转向,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从而通过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以利益的驱动和引导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动力机制和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措施,使苏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又一次显示了自己的永新特征:它不断脱出既有的形貌,日益变得轻盈、灵巧、液化、流变,它的经验结果也更为不确定和难以预料。这造成了现代叙事和想像的“衰败”,也使社会学的批判和反思走向亢奋。然而,在西方社会学“新三圣”的现代性理论中,激进具象下隐匿的深沉困惑和焦虑表明,这无以挽回旧式现代性的总体颓落之势。与此同时,现代性在中国正面对着一种新生。“社会互构”理论指出了新型现代性的大趋势,即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资本为本的实践选择,正在促使资本从目的性意义向手段性位置回归。这一理论还阐释了,通过多元社会主体的“互构谐变”,推进社会沟通、对话、协商以及论坛和听证的制度化,实现我们对于和谐社会的共同期待。正是这一来自实践的理路,使理论社会学拥有了一个赢得未来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新时期学生思想的新特点出发 ,分析了目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失误 ,提出了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8.
论语文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诗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语文素质教育为背景 ,联系中国诗教传统、新诗创作的发展和当代教育的历史转型 ,论述新诗的审美教育价值 ,包括培植理想精神、开启个体心智、蕴蓄生命激情和提升艺术地驾驭母语能力等方面 ,均有其他文体所无法取代的独特的美育价值。在此基础上 ,倡导注重美读、点拨和陶冶这些新诗教学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政治观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分析了新时期高校学生政治观的具体表现 ,并就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与教育引导谈了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认为新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转移 ,迫使职工参与生产获得收入的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动 ,因而在对单一劳动收入的弊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从理论上探讨了劳动与资本并存的拥有财富的收入途径 ,提出了建立我国职工收入的新结构 ,并分析了双因素收入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